2月20日,东兴证券发表研究报告称:白银储量区域集中度高,CR5达71%。2023年全球白银储量合计61万吨,分国别观察市场配资,全球白银储量集中度较高,CR5达71%。其中,秘鲁(11万吨,18%)、澳大利亚(9.4万吨,15%)、俄罗斯(9.2万吨,15%)、中国(7.2万吨,12%)和波兰(6.3万吨,10%)为世界白银储量前五的国家。2019-2022年间,全球白银储量由56万吨减少至55万吨,变动幅度仅为-1.8%。2023年全球白银储量增长至61万吨,年同比增长11%。这其中主要的增量来源于俄罗斯储量的变化,俄罗斯2023年白银储量同比增长104%至9.2万吨,使其升至全球白银储量第三位。
白银矿端供给极为刚性,2019-2023年矿端供给CAGR为-0.2%。2019-2023年间全球矿产银产量由19年的26039吨降至23年的25830吨,期间CAGR为-0.2%,显示白银矿端供给极为刚性。从2019-2023年间各矿山减产原因分析,矿石品位下跌以及公共卫生事件、大型罢工等扰动频发为矿端供给负增长的主要原因。2020年受全球公共卫生事件扰动影响,矿产银产量下降1974吨至24365吨(-6.4%);2023年,受矿端扰动及品位下降影响,全球白银矿产量同比下降0.7%至25830吨(-195吨)。
矿石品位下跌叠加全球通胀中枢上移,推动白银生产成本升至十年高位。2023年白银现金总成本及总维持成本均大幅上涨,其中现金总成本同比增长61%至8.38美元/盎司,总维持成本同比增长25%至17.18美元/盎司,均已站上十年高位。白银生产成本持续增长背后的主要原因在于矿石品位下降(过去十年,白银品位下降了22%)以及全球通胀中枢上移。根据年平均全球总体通胀率计算,2010-2020年间该数值为3.5%,而2021-2024年间该数值已升至6.5%,显示全球通胀中枢上移。高通胀带动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部分矿企陷入劳动力短缺与罢工扰动频发的困境中;通胀高企叠加俄乌冲突对供应端的扰动,使得电力、柴油等能源成本不断上升,能源成本的上升也带动炸药等必需消耗品价格高企,白银矿企生产成本连续攀升。
全球回收银产量持续提升,产量区域集中度较高。2019-2023年间,回收银产量与占比持续提升。在矿端供应收缩的背景下,回收银产量CAGR达4.8%,由19年的4609吨增至23年的5556吨,占回收+矿产合计白银供应比例由15%增至18%。按国别观察,2023年全球回收银产量最高的三个国家是美国、中国与印度,其产量分别为1241吨(占比22.3%)、1221吨(占比22%)和529吨(占比9.5%),全球回收银产量CR3高达53.8%。
工业回收银占比最高,产量稳定增长。回收银来源主要分为五类,工业、摄影业、首饰业、银器和银币。工业回收银产量最高,2023年产量3092吨,占比56%。其次是首饰业、银器、摄影业和银币,2023年产量分别为1073吨(占比19%)、740吨(占比13%)、535吨(占比10%)和115吨(占比2%)。工业用银回收量增长稳定,由2019年的2426吨增长至2023年的3092吨,年平均增幅达6.3%,为回收银产量增长贡献成长弹性。其中,含银废环氧乙烷催化剂的回收是工业回收银产量稳定增长的主要动力。
全球白银矿端供应或延续刚性特征。展望2025-2027年间的白银供应,回收银的产量增长逻辑仍未改变:环氧乙烷催化剂的回收仍将随着较短的使用周期而延续,首饰与银器回收仍或随着白银价格增长而扩大,而摄影用银回收的结构性收缩或随着产业转型完成而逐渐收窄。因此,我们预计2025-2027年间回收银产量将维持4%的年平均增速。矿端供应方面,我们预计刚性特征或仍将延续。这一方面是由于矿石品位下跌与通胀中枢上行带动白银生产成本提升,矿企扩产意愿降低。另一方面,伴生银矿产量占比超过70%,矿企关于白银的经济效益和开采计划受铜、铅、锌等市场影响严重,白银矿端供应的价格弹性受到严重影响。因此,2025年-2027年间,白银矿端产量或仍呈刚性,我们预计年平均增速在0.5%左右。综合考虑,回收银产量的提升短期内难以抵消矿端供应增速缓慢的影响,我们预计2024-2027年间,全球白银供应量将由31915吨增长至33039吨市场配资,期间CAGR或为1.2%,白银总供应或维持较低增速。